社恐含义_社恐是什么玩意_社恐是什么意思

社恐是什么意思_社恐是什么玩意_社恐含义

、、

朋友家10岁的孩子老是含胸驼背,反复纠正也改不了,把她给急坏了。

狠下心大声呵斥,效果也不大,孩子被骂了象征性地昂胸挺胸一会儿,很快又故态复萌。

孩子到底怎么回事?抱着这个疑惑,她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默默观察了好几天,发现:

别的孩子出校门,看见熟悉的小伙伴都会互相打招呼;

自家孩子一出校门就走角落,垂着头谁也不理。有时为了不被人认出来,还会把帽衫的帽子戴上。

“你老实说,低头走路是不是因为不想跟人打招呼?”

在朋友的逼问下,孩子承认了。

原来,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近,小区里住了两个老师,走在路上有时会偶遇。

这让孩子烦恼极了:“路上遇到同学要不要叫名字?遇到老师该说早上好,还是老师好?”

一想到要打招呼就感到焦虑,干脆垂着头谁也不理。

孩子的心声,让妈妈很意外。她知道孩子比较内向,说话声音小,也喜欢独处。本以为大了会好起来,没想到越来越“社恐”了。

她问我:“现在孩子大了,纠正起来也很难,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告诉她:其实,社恐不是病,比起“纠正”,孩子更需要父母看到这三点——

接纳孩子的先天性格

歌手毛不易,自曝“生下来就是一个社恐”。

社恐是什么玩意_社恐是什么意思_社恐含义

小时候,他宁愿在县城动漫店坐一下午,把椅子坐出洞,也不愿意跟同龄人扎堆玩耍。

这种性格,让他在班上很没存在感,也交不到什么朋友。因此,他很羡慕班里那些活泼开朗的孩子。

可即使如此,他也不勉强自己变开朗。高中还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不易,意思是不改变。

为什么不改变?因为毛不易的父母认可:内向不善言辞,就是他的天性。

社恐含义_社恐是什么玩意_社恐是什么意思

(童年毛不易)

小时候逢年过节,常有亲朋好友来他家串门,送的礼物红包,他默默收下;若是从家里拿走东西,他会追问:“你把我家啥拿走了?”

孩子说话这么不讨人喜欢,毛不易的父母却只是“放养”。

6岁送他去唱歌,他没什么兴趣,父母允许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亲戚家的孩子考上名校,他自惭形秽,父母却说:“只要你健康正直就很好。”

大学考上护理专业,他觉得男孩当护士很丢人,父母连连认可“挺好的”。

就仿佛,毛不易生下来是什么样子,父母就允许他以自己的样子长大,不过多期望,也不强硬改变。

得益于此,毛不易很早就认识到:内向不是病,只能说明自己是一个平凡人。

对自我本色的认可,以及对平凡深刻的洞察,让他写出了深入人心的歌,在选秀节目上一炮而红。

由此可见:社恐,或许是一些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

1956年,美国两位医学博士研究儿童多年,提出了“先天气质论”:

有的孩子生来活动量大、好奇心强、反应灵活、开朗外向;有的孩子生来不爱活动、情绪平静、反应迟钝、沉默内向。

就像毛不易说的:“人需要社交,但每个人社交的方式和量度都不一样,我就是一点点就够了……要允许一些人有安静的青春。”

社恐是什么意思_社恐含义_社恐是什么玩意

对先天气质内向的孩子来说,社恐不见得是坏事。

TED演讲《为什么70%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中提到:内向的孩子虽然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涉及创造和领导力这方面做得更好。

上帝给他们关了一扇门,也会开一扇窗。如果你的孩子天性内向,不妨认可这份天性,同时看到他们的思辨和创造力。

比起逼着孩子站在人群的聚光灯下,鼓励孩子做适合自己的事,或许更适合他们的未来发展。

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

闺蜜告诉我一件事:她曾因为孩子社恐焦虑不已。

她很外向,可孩子很内向。她总是想:孩子是不是智力有问题?是不是在学校被欺负了?是不是有自闭症?

为了改变孩子的社恐,她带他参加辩论兴趣班,结果没去几周,孩子就不想去了。

因为他说话声音太小了,只要轮到他发言,老师总会提醒“大点声”,其他孩子就会窃笑。

闺蜜照顾孩子的感受,停了辩论兴趣班。偶然有一天,孩子看到小区门口的绘画兴趣班在招生,很感兴趣。

于是,朋友给孩子报了绘画兴趣班,本来不觉得这能改变孩子的社恐,没想到上了两个月后,孩子变开朗了。

每周下课后,很积极地和她谈论:老师怎么夸他有天赋,小伙伴怎么和他交换颜料,小嘴叭叭地停不下来。

闺蜜这才明白:原来,孩子不是社恐,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片土壤。

心理学效应里有一个“橘枳效应”: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一颗种子,在不同的生长环境里,会结出不同的果实。

天性安静的孩子,在外放的环境里成长,容易敏感不安、自我怀疑;在专注的环境里,则有更多机会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深入挖掘自己的才能。

DBT辩证行为疗法创始人玛莎,生来就是一个外向的孩子,母亲强行改变她,要求她知书达理、谨言慎行。

社恐是什么玩意_社恐是什么意思_社恐含义

在母亲的控制下,18岁的玛莎患上人格障碍。她说:“我是一朵郁金香,可母亲非要把我种在玫瑰园。”

玛莎被送入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可怎么也治不好。离开精神病院后,她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和心理学研究者交上朋友。

在他们的影响下,玛莎深耕心理学,考取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

如今,她荣登《时代》杂志“当代100个最重要的新科学思想”榜单。这一切成就,其实都得益于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孩子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但最重要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土壤,用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去获取一些优势资源。

父母对此保持尊重,就是给孩子最大的爱护。

孩子积极社交需要引导

很多父母焦虑孩子社恐,其实并不是讨厌这样的孩子,而是担心孩子不愿意交流、交不到朋友、无法融入社会。

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孩子没掌握到诀窍,不知道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或者害怕被拒绝。

这时,父母不妨教孩子学习社交,建立适合自己的交朋友方式。

一个有效方法是:增加亲子之间的积极互动。

中山大学妇幼卫生系主任静进认为,婴幼儿时期母子分离比较多,孩子交给老人带,比较容易怕生、社恐。

这种情况,父母增加与孩子的亲子互动,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投入社交,能帮助孩子大大缓解社交焦虑。

比如:和不善言辞的孩子玩抛接球、躲猫猫、跳绳等游戏,打造快乐的交流氛围;

或者,多问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他觉得交流是一件有趣的事,同时也引导他学会如何与人拉近关系。

另外,父母最好降低对孩子的高期待。

高期待意味着高压力,对本就社恐的孩子来说,压力就是一块拦路石,让他不敢踏出第一步。

放下高期待,并不是让父母放弃孩子变好的希望,而是关注当下,留意孩子点滴的进步。

昨天话都说不完整的孩子,今天能说一句“你好”就是很大的突破;之前见到谁都爱答不理的孩子,今天愿意叫一句“叔叔阿姨好”就是成长。

把更高的目标往下压一压,降低期待,立足现实,能帮助孩子积累一个个小自信。

最后,尽量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精神支持。

孩子在社交中受挫,也会感到丢面子,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介意很久,甚至不敢再交朋友。

这时,就很需要父母的鼓励。可以耐心倾听孩子诉苦,也可以指出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很棒,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解决方案。

这些举动,都能让孩子感到鼓舞,认为自己努把力战胜困难,重新燃起力量。

社交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想让孩子有底气和自信,不但考验先天气质、家庭环境,也考验方式方法。

就像作家朗蒂写的:“你不比任何人好,也不比任何人差,你就是脸皮太薄而已。”

父母正确的引导,能够让孩子从社恐中得到收获与成长,从一个脸皮很薄的孩子,慢慢成长为不怕丢脸、内心强大。

比起天生的“社牛”,这种后天的成长能让孩子更加坚强、有韧性。

所以,请呵护你的“社恐”孩子。

若他是一朵安静的郁金香,便允许他成长为郁金香中最健康的那一朵;若他是一颗内向的种子,便引导他扎根于花园中最沉默专注的角落。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同时正确引导,假以时日,自然能够静待花开。

6月25日19点晚,心理学冯耘教授和梁芳博士带你学习亲子关系中的边界处理法。扫码进群,获得直播链接!

参考文献:

1.《儿童发展心理学》罗伯特.s.费尔德曼

2.《辩证行为疗法》马修.迈克凯

3.《Buliding a life worth living》玛莎.莱恩汉

TED演讲《为什么70%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内向的人》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yjxmw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