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微信号后在后台回复:高中地理,高中历史,高中政治等高中xx,即可获取相应学科高中全部电子课本。回复:国家地理,可获取国家地理杂志电子版1-12期。回复关键词:2021优质课 母版地图 选择性必修1插图 教材图库 高三地理试题 空白地图 课堂新坐标 谈天说地 中国国家地理2018 分类汇编 优质课 地理干货 必修1 必修3 必修二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区域地理 层级训练 美丽中国 航拍中国 思维导图 地球脉动 国家公园 宇宙的奇迹 等即可获取相对的地理资料。注意:关键词别写错,否则收不到!

竺可桢是中国近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中国科学界、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从1936年到1949年,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倡言求是、培育英才,使浙江大学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大学之一。竺可桢校长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求是”精神,指引着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介绍

竺可桢(1890-1974)

竺可桢,字藕舫,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近代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国科学院四位首任副院长之一,参与领导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为科学技术进步和民族自强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竺可桢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6月,竺可桢以七十二岁高龄入党。晚年,他又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属今上虞区)的一户米商之家。竺可桢是父母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竺家对其寄予厚望,为他取名“可桢”。所谓“桢”,就是筑墙用的木柱,是竖在两端的支撑。显然,他们希望儿子长大成人后能成为社会栋梁。

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

绍兴上虞竺可桢故居

求学之路

1905年,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的竺可桢以优异学习成绩从家乡的毓菁学堂毕业,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并考取上海澄衷学堂。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成绩居全班第一。

1910年,竺可桢参加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选拔考试,赴美留学。在伊利诺大学,当被问到想学什么专业时,他答:“中国以农立国,我要学农科。”学习中,竺可桢非常留意课堂外的考察与实践,多次举行“黑土带”考察活动。通过实地调查,竺可桢比较与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巨大差异,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美国的农业并非中国学习的最佳榜样。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在北京合影(立者第1排左5为竺可桢)

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竺可桢在老师的建议下报考了哈佛大学的气象学科,成为了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气象学专业的一名新生。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竺可桢在美国波士顿(摄于1918年)

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著名教授、气象学家华尔德和麦克阿迪成为竺可桢攻读气象学的授业导师。在导师悉心指导下,他潜心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硕士论文课题为“关于中国的雨量研究”成功完成了论文撰写任务,并发表在美国《每月天气评论》上,引起了美国气象学界和地学界的瞩目。1915年取得硕士学位后,竺可桢继续攻读气象学博士学位。1918年,博士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顺利通过答辩,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气象学博士。同年,竺可桢还在《每月天气评论》上发表《关于台风的若干新事实》,首次阐明了台风眼里温度强烈上升的原理所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不仅使其赢得国际气象学界赞誉,也为时年28岁的竺可桢确立了中国气象学研究的权威地位。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介绍

1916年2月,竺可桢在《科学》杂志发表据其硕士论文改写的《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这是他中文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

1915年,由中国留美学生发起的中国科学社在哈佛大学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传科学和领导发展科学的同人团体,以“传播科学,发展实业”为宗旨,竺可桢是其重要创始人。

获博士学位后,竺可桢毅然放弃优越的研究与生活条件,返回祖国。

地学奠基 开创气象事业

1918—1936年,竺可桢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商务印书馆、南开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教职、编辑或气象研究工作。

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时的竺可桢

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地学系,设有地理、气象、地质、矿产四个专业,竺可桢任系主任。他亲自撰写第一部地学教材——《地学通论》,组织学生创建矿物标本室,在梅庵六朝松旁建气象观测所,还发表《吾国地学家之责任》。这一时期,竺可桢为国家培养出胡焕庸、张其昀等一批著名科学家。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1926年10月,竺可桢参加第三次泛太平洋学术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合影(前排左起:任鸿隽、胡敦复、胡先骕、翁文灏,后排左起:薛德焴、竺可桢、王一林、魏喦寿、陈焕镛、沈宗瀚)

1928年,竺可桢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邀,在南京筹建气象研究机构,1928年起,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开创我国气象预报和气象学研究事业。他在气象科学和地理教育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成为我国地理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竺可桢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以后,着手建立临时测候站,开始全天候检测南京地区气象,创建了北极阁气象台,并于1930年元旦起,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开创了我国自行气象预报的新纪元。

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简介

南京北极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气象站点建设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又关系到农林、水利、军事、交通等国计民生,从1929年到1941年底,在竺可桢的精心推动下,气象所共创建和接管了28个各级测候所,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在泰山、峨眉山、拉萨等地建立了测候所,进行高空测候,为第二次国际极年观测作出贡献。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拉萨测候所

在竺可桢的筹划领导下,气象所制定了《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统一了气象名词、术语和表格;编印了指导手册和工具书;出版了《气象月刊》、《气象年报》、《地震季报》及《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等气象资料,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

气象研究所创建初期虽然专任研究员只有竺可桢一人,但在他带领下,学术空气浓重,研究工作成绩斐然。这一时期,竺可桢有大量行政事务、科学组织工作和社会活动缠身,但却同时是他一生中科研成果产出的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以前,八年时间内,他公开发表著作60余篇,其中大约有50篇是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论文。《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论新月令》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杰作。这些论文如同他的博士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一样,被后人视作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奠基的科学论文。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介绍

中国气象学会第八届年会合影(1932年10月,前排右4为竺可桢,时任会长)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1935年3月,竺可桢与气象研究所气象学习班第三期毕业学员合影(前排左6起为涂长望、竺可桢、吕炯、诸葛麒、薛铁虎)。

求是精神 浙大之光

1936年春,竺可桢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正当他集中精力为学校的发展采取兴革措施时,抗战爆发,杭州告急,为延续文脉,为国育才,竺可桢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历尽艰辛,辗转西迁。在竺可桢的领导下,浙江大学在艰难困厄中崛起,跃居全国著名大学之列。

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的就职誓词

竺可桢就任浙江大学校长以后,实行教授治校、民主办学和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对教授阵容、教学管理、学系设置等采取了一系列兴革措施。1936年秋,竺可桢在对新生演讲时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干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求学生有清醒的头脑,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奉献精神。

竺可桢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之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竺可桢爱惜人才、尊重人才,敦聘教授,兼容并蓄,不拘一格,以他的学术威望和人格魅力,罗致了一大批国内著名学者和学术界前辈来浙大担任院长、系主任,聘请了许多有成就的学者担任教授。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浙大教授钱基博、梅光迪等在杭州万松园竺可桢寓所庭院聚会,竺可桢摄于1937年(左起:钱基博、钱钟韩、柳定生、张其昀、梅光迪、陈应雄、张侠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开始,竺可桢校长率领师生员工及部分教职员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历尽艰辛,一迁浙江於潜、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1940年1月到达贵州遵义、湄潭,在此办学近七年。与此同时,还在浙江设龙泉分校。西迁行程2600余公里,足迹涉及浙、赣、湘、桂、粤、黔、闽等7省。

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简介

西迁路线示意图

1938年9月,浙大西迁至广西宜山。当时,敌机轰炸、瘟疫肆虐、物资短缺、经费拮据,学校面临重重困难。11月19日,竺可桢校长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根据竺可桢校长的提议,经校务会议议决,正式确定以“求是”为校训。

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竺可桢题写的“求是精神”

竺校长在演讲中指出,“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求是精神不仅是科学精神,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从此,浙大师生对“求是精神”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介绍

竺可桢发表在校刊上的《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竺可桢在浙大担任校长的时期(1936-1949),正是他生命中年富力强的中年时期,他以13个春秋的鞠躬尽瘁和惨淡经营,聚集了一批出色的教师和学者,创造了一批出色的科研成果,培育了一大批出色的人才,将国立浙江大学打造成为一所享誉国际的高水平大学,广受赞誉。更重要的是,在他领导下的浙江大学探索出了一整套创建一流大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这是值得后代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可以说,竺可桢缔造了浙江大学的一个辉煌时代,当然,浙江大学的发展崛起也成就了竺可桢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竺可桢不愧为近现代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一代楷模 风范永存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诞生。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成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最早领导者之一,肩负起调集科学精英,组建研究院所,制订科学发展计划的重任。从中国科学社到中央研究院,再到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在20世纪中国科学体制演化的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简介

1949年7月,竺可桢由沪赴北平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合影(前排左4为竺可桢)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竺可桢(右2)与吴有训(右1)、钱三强(右3)等合影(约1952年底)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1954年,竺可桢深入黄河中下游地区,调查水土流失状况,建议科学院设立“黄河水土流失研究所”。

1955年,竺可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随着后来领导体制的变化,竺可桢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执行“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有关任务上,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自然区划和自然资源考察工作。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目光,从自然规律出发,从国情出发,提出并投入以“了解自然、开发自然”为目的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先行者。

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1956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期间与竺可桢、吴有训、侯德榜等科学家亲切交谈。

1957年6月,在竺可桢的建议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竺可桢出任主任。这标志着我国大规模自然资源考察的开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经过与各方面协调,竺可桢组织了一系列的重要考察队。他在70岁的前后,以年迈之躯奔波在大河流域、西部高原和北漠南疆,足迹遍及除西藏和台湾以外的全国各个省区。这些考察成果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与此相随,在全国布置了略具规模的研究机构和观测台站的网络,并直接促进了在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许多新兴研究领域的拓荒与耕耘。

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

1957年7月,竺可桢率领中国科学家会同苏联专家沿黑龙江而上,考察了中苏边境11个城市,提出了黑龙江水利资源开发的一期工程。图为竺可桢在拉卓号考察船上。

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1958年9月,竺可桢赴新疆考察,为期一个月,行程四千里,足迹遍全疆。

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简介

1959年,竺可桢领导并组织我国治沙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我国西北部大沙漠,建立六处综合试验站,并深入到塔克拉玛干、毛乌苏沙漠及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地区进行考察,揭开我国大规模科学治沙的新纪元。图为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成立大会上讲话。

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简介

1960年9月,竺可桢在川西勘察西线南水北调路线。

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介绍

1961年10月,竺可桢应英国皇家学会邀请访问英国。图为竺可桢在伦敦英国皇家学会欣赏郭沫若赠送给该学会的画册(左4为竺可桢,左3为夫人陈汲,左1为李约瑟博士)。

1962年6月,竺可桢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向他赠诗一首作为纪念:“雪里送来炭火,炭红浑似熔钢。老当益壮高山仰,独立更生榜样。四海东风骀宕,红旗三面辉煌。后来自古要居上,能不发奋图强?”

竺可桢介绍_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

郭沫若赠诗

竺可桢是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他十分重视科学普及,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是科技事业的两翼,早在20世纪20年代起即投入科普写作,直到75岁高龄,仍主持编写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他一生撰写科普文章近160篇(包括发表和未发表),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和先行者。1954年,竺可桢被推选为《科学大众》编委会主任。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介绍

竺可桢晚年工作场景

1974年2月7日凌晨4时35分,竺可桢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4岁。

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代表作_竺可桢介绍

竺可桢在病榻上写日记(电脑画)

国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纵观竺老之一生,“三立”皆备。他以求是精神醒世律己,以敬业精神继往开来,享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一代宗师之誉,研究水土风云,成果惠及后世,培育人才桃李满天下。

一代楷模,风范永存!

求是精神,薪火相传!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yjxmw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