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漕造船厂_明代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是哪里_明朝内河漕船厂

图片拍自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漕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漕,字面意思就是以水转谷也,即通过水道转运粮食。漕运在古代交通和物资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朝历代被视为“岁贡之命脉”。漕运是历代中国王朝的核心任务,对推动国家的政治、军事便利,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无与伦比的作用。征自田赋的粮食按需求被部分转运到京师或指定的地方,以供朝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之为漕粮。漕粮运输称之为漕运,分为河运、水陆船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即指通过自然河道或运河转运漕粮。自大运河凿通以后,漕运主要是通过大运河履行使命。

漕运的实际起源很早。有文字记录以来,“泛舟之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重大事件。这个事件发生在东周周襄王五年,即公元前647年。当时,晋国遭遇饥荒,晋惠公向秦国借粮。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在两国有矛盾的情况下,因“不忍心让百姓受灾”最终决定借粮。浩浩荡荡的运粮船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中首尾相连,将“救命粮”运到晋国,史称“泛舟之役”。

而自秦朝统一,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对于各段运河的整治,开挖,以及统一规划和沟通,全国性的运河网络日趋完善。特别是隋朝,其先后修通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四段运道,隋唐大运河纵向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与钱塘江五大水系,成就了举世闻名的永济渠和通济渠,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运额曾达四百万石。一度设“舟楫署”管理漕政,唐朝中期之后,常令宰臣兼转运使等職主管漕政。

后又历经宋元两朝,对江南的运河进一步开发,并截弯取直,造就了后日京杭大运河。到明清,经大运河的漕运进入鼎盛时期。特别是明永乐迁都北京后,“百官卫士仰需江南”每年要通过大运河调运数百万石粮食到北京等地,因而保证漕运畅通成为明清两朝朝的军国大计。明、清两朝则设漕运总督部院,一般派从一品、正二品官员担任漕督。

明清两代漕运总督共262任,其中明代122任,清代140任,清代的施世伦、琦善、穆阿张、恩寿等皇帝庞臣都担任过漕运总督,总督衙门除其本部及下属各种官吏,1790余公里的漕粮运输,江、浙、鄂、赣、湘、豫、鲁七省都归其节制,运河上有1.2万只漕船,12万漕军,沿运河设有粮仓数座,淮安的常盈仓,为大型漕粮中转仓,常蓄150万石粮食,堪称天下粮仓。清代政府每年财政收入有7000万两银子,其中5000万两是通过漕运完成的,故漕运总督可谓位高权重,名震一方。漕运总督是正二品官,如果兼任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衔,则为从一品,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漕造船厂_明朝内河漕船厂_明代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是哪里

另一方面,从南宋初年开始,黄河逐渐夺泗、淮入海,河道变迁深刻地影响了全国性物资运输网络的基础。原本只是控制淮河、运河交汇口的淮安,开始被黄、淮、运三条河流所环绕,造就了清口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在三条大河的叠加作用下,淮安周围的水利工程设施开始增多,成为国家河工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而正因为河道与漕运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在明朝的时候,这两个职务往往是由一个人兼任的。到了清朝,河道、漕运才彻底分开。河道总督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淮河、永定河堤防、疏浚之事,主要负责水利的工作,其工作职责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长。清朝初年,河道总督的驻地位于山东济宁,后也迁至江苏淮安。由于河道事务繁杂,所以雍正年间又设置了三位河道总督。

江南河道总督驻扎在淮安,辖有4道、24厅、24营;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驻扎在济宁;另外一位是直隶河道总督,通常由直隶总督兼任。晚清名臣林则徐就曾经担任过江南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一样,河道总督也掌握一部分军队,被称为“河标”。河道总督级别通常为正二品,如果兼任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衔,则为从一品。

凭借着黄河、淮河、大运河、洪泽湖汇聚的独特地理区位,淮安在国家漕粮运输体系中发挥着突出作用,自明初开始,管理运粮事务的官员就以淮安作为根据地。朱元璋开国之初,在淮安设置了京畿都漕运使司的分司,统率转运北伐粮草的军队。永乐年间,南北漕运从海路改走内河之后,漕运军队的最高将领——漕运总兵官兼负“镇守淮安、抚辑军民”的职责,固定地驻扎于淮安。景泰年间,明朝新设了漕运系统的最高文职官员——总督漕运都御史,开府于淮安,简称“总漕”或“漕抚”。

漕运总督驻扎在运河之中枢的淮安,担负着催儹起运、查验漕粮、调拨资源、供给军队等职能。明代中后期,总漕的职能进一步扩展,嘉靖时开始兼有提督军务之责,万历七年又加兼管河道之衔。淮安城内官署林立,旧城南门内建有漕运总兵府、都察院等衙门,万历年间漕抚衙门迁移至淮安府衙门南侧,居于城市轴心,并延续至清代。除此之外,城内还有漕运理刑司、漕储道等公署,也驻扎有淮安卫、大河卫等军事机构。清代的漕运总督节制有漕八省粮道,使得淮安既是漕运管理中枢,也是江北地区的首府城市。

明代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是哪里_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漕造船厂_明朝内河漕船厂

漕运与河工是明清国家大政中的两个核心要务,在淮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清代漕运总督开府于淮安城内,南河总督驻扎于城外清江浦,淮安在河漕管理体制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如清人所言:“河漕国之重务,治河与治漕相为表里,欲考河漕之原委得失,山阳实当其冲”。因此,明清两朝驻扎在小小淮安府长达700年的两位一品大员,造就了“天下九督,淮居其二”的美名。

另外需要补充,清代的漕运总督全称实际为“总督淮扬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如依据全称来讲,其实不应简称为漕运总督。在清末政务处在与吏部商议准备裁撤漕运总督之时,就曾提到:“漕督之设,原不专为治漕。”其正确的简称应为淮扬总督,官职中也明确了淮扬总督负责提督漕运的职能,但可能因为辖境和两江总督重迭,且实际工作逐步以漕政为主,“漕运总督”自然又成为“淮扬总督”的别称。而正因如此,从顺治二年(1645)起,并贯穿于整个清代,“淮扬总督”和“漕运总督”简称混用,且频繁出现在各个时期的奏章、书籍、文档中。

而到了到了咸丰十年(1860),农民军四起,漕运总督四处围剿,朝廷又授予了其节制江北诸镇、诸道之职。此时官职全称便为“总督淮扬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节制江北诸镇、诸道。” 直至1904年漕运总督被裁撤。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yjxmw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