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什么思想_王夫之的思想和主张_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稻草人书房周四人物

The Study Of Straw Man

王 夫 之

的 民 本 思 想

王夫之的什么思想_王夫之的思想和主张_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

王夫之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1619年10月7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1691年1月30日)。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共称明末清初三大学者。晚年居住在衡阳的石船山,故学者皆称之为“船山先生”。

01

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主义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随之复杂交错。

由于在嘉靖、万历之后,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随着商品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主要表现首先是社会习俗上的改变,尤其以嘉靖至万历年间表现得最为明显,此改变带有普遍性,以江浙地区最为突出。

明代中后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江南地区土地被进一步开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地扩大;以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迅速得到发展,出口大幅度增加,商品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货币的增加必然刺激大量的消费,由此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高消费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的变化对于人们社会生活方式以及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江浙地区最早出现的原因之一;明代社会结构的重要变化其次还表现于士大夫数量的不断增多。

至明中期,科举制度下的士大夫数量极其庞大,而江浙地区又是科举制度最为发达的地区,士大夫阶级的壮大,使其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主要作用。他们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富裕生活,是奢华风俗的代表;另一方面他们扮演的又是原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这样一个矛盾的角色领导着人民必然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与不稳定性。

经过几千年发展的中国古代专制统治正在迅速地走向腐朽、败落,尤其是在清入关之后,“国家”的灭亡、王朝更替的沉痛经历,使得明清之际更成为了思想文化界“百家争鸣”绽放的平台,由于抗清斗争的长期发展,众多饱读经书之士怀抱国恨家仇,奔走于荒野山林,隐居山水之中。他们在经历了明末败落,亲眼目睹社会局势的变迁,亲身体味了乱世生活之后,开始对封建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进步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他们被后人称之为“清初三大儒”,成为明清之际思想的中流砥柱。他们纷纷针对实事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以后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名目繁杂,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虽然江浙地区经济繁荣,但是到了明末时期,地主对土地的兼并程度近似于疯狂。统治者更是变本加厉以各种借口来增加赋税,无论土地肥瘠,农民收成好坏,无一例外一律征收。人们不堪重负,大都沦为流民、奴婢,造成社会恐慌,怨声载道。

清初的文化高压政策更是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清初满洲贵族对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进行的强制统治,主要反映在文化政策上。首先是焚书。顺治十六年(1659 年),清廷下令将民间流传的《四书辨》、《大学辨》等书焚毁;其次是文字狱。庄廷鑨《明史》案就是其中一例。后来文字狱都是由此开始。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开始针对当时社会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省,并提出了许多超出前人的思想主张,使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水平达到历史上的顶点。

王夫之早年曾组织过反清的武装斗争,表现出了忠贞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热情。但是由于明朝末期的腐朽最终抵不过亡国的命运。

因此,王夫之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深刻地认识到重民保民才是稳定政权的根本,并提出了“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兴亡之修短有恒数,苟易姓而无原野流血之惨,则轻授他人而民不病”,“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的民本思想。

01

保民、养民、体民、安民是王夫之民本思想内容的基本概括,也是其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为本”思想在王夫之的观念里贯穿始终,而在时代的背景下,他的民本思想也具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人道主义精神是王夫之民本思想最大的特点。

他以史为鉴,体验民间疾苦,反对理学家张载、程颐、朱熹等人以“礼义”的借口恢复“肉刑”的残酷刑罚,强烈要求废除对罪犯实施非人道的专制酷刑。并进一步提出“以刑治者,治人者也;以礼治者, 自治也”的主张,认为以刑罚作为统治手段的人,是统治别人的人;而以礼法统治的人,是自律的人。这是两种不同境界的人,因此,统治者实施法制应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以礼服人,以礼律己,才能安邦定国。

其次,他的民本思想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批判性。

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前提是君权至上的,直到明末清初,出现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开始提出批判专制制度、抨击封建君主的言辞,指出“以民为本”才是国家之根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打破封建专制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民本思想开创了新的局面。

01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王夫之的民本思想推动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后世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本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民本思想的观念在继儒家学说之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而在儒家思想理念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解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孔子的另一个观点是“贵贱有序”的“礼治”主义,强调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可见孔子的观点依然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孟子虽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统治者必须施以仁政,他承认人民具有推翻“暴政”、“暴君”的权利与能力。这句话虽带有民主主义的色彩,但本质却仍是为维护天子的统治而提出的。

王夫之的思想中是对整个封建专制统治提出的质疑,是在这个前提下去强调“民”的重要性。这就与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区别开来,使传统的儒家思想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也是在明清之际社会动荡的背景之下,思想家们在思想上对中国传统政治进行重新审视的结果。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体制建设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首先,王夫之民本思想中的批判性为中国批判封建主义思想指引了道路。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倒行逆施,民重困而盗以兴,职此繇矣”,统治者倒行逆施的政策,使人们生活不堪重负而导致盗贼肆意兴起。王夫之批判摧残人民的统治,从而提出了“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减轻人们生活的负担,天下不再是统治者一个人的,而应以天下百姓的利益为重。这些批判色彩的言论无疑为中国批判封建思想开创了先河。

其次,为清末“新政”及其“民主主义运动”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们大都以王夫之的民本思想为基础,改革政治体制,推翻封建统治等一系列改革大都以其为借鉴,为新的社会体制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谭嗣同称王夫之的思想“纯是兴民权之微旨”; 康有为也曾称王船山的思想“盖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所能私有之,故天下为公,理至公也”。对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为中华民族而战斗的志士们来说,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民主主义的产生起着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而对于在“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今天,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们服务”不再是口号而成为现实,也不能否认“民本”思想在其中的重要基础地位。

王夫之的思想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葛兆光教授曾在《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读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写到“封建君主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具体的措施与制度,封建思想观念不能变,能变的只是个别的方法与观点,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个永远难以摆脱的矛盾……他是敏锐的,又是迂阔的,在总体的历史上看出了变革的必然,却在无数具体的史论上又被多年积淀的保守观念拖住了后腿。因此,当他尖锐地提出了不少新颖的思想时,也猛烈地抨击着同样新颖的异端思想。当张献忠请他加入起义队伍时,他‘剺面伤腕,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时,他却举兵反抗,将民族大义与忠君思想揉在了一起。这种充满了矛盾的行为,正是充满了矛盾的思想的产物。”

王夫之虽然对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提出了质疑,但是终究无法根本彻底地推翻封建专制。提出了“循天下为公”的思想,提出了帝王、君臣应尽的义务和权利,但是他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专制存在的合理性等否认的并不彻底。这也说明了他的思想只是停留在萌芽,并没有后续的发展,这是时代给予的枷锁,他们无力挣脱,只能选择妥协。

参考文献

[1][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

[2]王戎笙.《清代简史》[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陈明.《王夫之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诠释与阐发》[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1期.

[4]谷方.《论王夫之的民本思想》[J].江汉论坛.1982年,第11期.

[5]曾育荣.《张其凡“民本”思想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6]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作者简介

颜彦:喜欢看书的新手宝妈。

文/颜彦

图/网络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yjxmw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