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姑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又称黄婆鸡、黄姑子。

黄姑鱼也被称作“黄三”,因为在石首鱼家族中,大黄鱼、小黄鱼肉嫩色鲜,受渔民们喜爱,而黄姑鱼相形见绌,只能排行第三。

虽说黄姑鱼名气不及大黄鱼,但是随着野生大黄鱼资源的减少,野生的黄姑鱼反而显得珍贵起来。有些食客觉得,黄姑鱼价格实惠,肉质也不差,作为“平价版大黄鱼”来吃,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黄鱼典故_黄鱼鲞读法_黄鱼鲞怎么读

形态特征 〉〉

黄姑鱼体长一般为20至25厘米,呈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吻短钝。吻褶分为2叶,吻缘孔5个。口亚前位。下颌稍短于上颌。两颌齿细小,上颌外行齿及下颌内侧齿较大。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凸,宽大于眼径。颏孔为似五孔型:中央为一下陷肉垫状浅孔,两侧颏孔各2个。体被栉鳞。背鳍1个,始于胸鳍起点稍后背上,末基位于臀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近中央,具11个鳍棘,28至30个鳍条。臀鳍具2个鳍棘,7个鳍条,第二鳍棘粗长。鳔圆筒形,鳔侧具22对缨须状侧肢。耳石腹面蝌蚪状印迹的头区昂仰,伸达耳石前缘,尾区为丁形浅沟,尾柄较粗,长为高的2.4至3倍。

黄姑鱼体灰橙色,体侧有许多灰黑色波状条纹,斜向前下方,在侧线上下方不连续,腹面银白色。背鳍灰橙色,每鳍条基部有1个黑色小点。胸鳍、腹鳍及臀鳍呈淡橙色,基部均带红色。尾鳍为橙色。

分布及习性 〉〉

黄姑鱼主要分布在中国沿海、朝鲜半岛及日本南部海域,为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在6至30.5摄氏度的水温范围内,能正常生活,最佳的水温为18至28摄氏度,适宜盐度范围为14至32‰。

黄姑鱼的鳔具有发声功能。它主要摄食底栖动物。

黄姑鱼有洄游习性。冬季在济州岛西侧的黄海中部越冬;春季向鸭绿江口、黄河口、莱州湾、吕泗洋、海州湾一带移动;5至8月在鸭绿江口、黄河口、辽东湾、连云港、舟山群岛一带产卵洄游;秋季,水温下降,鱼群由渤海进入黄海中部,然后返回越冬场。

黄鱼有七兄弟,除了梅童鱼、小黄鱼、大黄鱼、鮸鱼、黄姑鱼5种常见的外,还有非常珍贵的黄唇鱼和毛鲿鱼。之所以将这7种鱼称为“黄鱼七兄弟”,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硬骨鱼纲的石首科,最大的特征是耳石发达,脑袋中有一颗鱼石。当然,石首科还包括其他一些鱼类。

由于大黄鱼资源急剧减少,鱼讯消失,海洋里也很少捕到大黄鱼。因此,有些人把黄姑鱼误认为是大黄鱼,黄姑鱼鲞,也称作黄鱼鲞,闹出不少笑话。

其实,大黄鱼与黄姑鱼外形虽相似,但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大黄鱼,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30至40厘米,尾柄细长,其长度为高度的3倍多。它的头大而侧扁,背侧中央枕骨棘不明显。颏部有4个不明显的小孔,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三分之二以上披小圆鳞,背鳍起点在胸鳍的上方。和黄姑鱼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区别。

此外,大黄鱼、黄姑鱼虽同属石首科鱼类,但大黄鱼属黄鱼属、而黄姑鱼属黄姑鱼属。大黄鱼是暖水性近海鱼类,通常生活在浅海区域的中下层,而黄姑鱼为近海中下水层鱼类。大黄鱼肉细嫩鲜美,黄姑鱼肉质坚实。

主要种类 〉〉

黄姑鱼的5种近似种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常见的有箕作黄姑鱼和半花黄姑鱼。箕作黄姑鱼体背侧有许多斜向前下方的灰黑色波状条纹,口闭时上颌和下颌等长,分布于日本南部沿海,为该地区经济鱼类,偶见于东海,中国曾记录于旅顺。半花黄姑鱼体侧仅在头后的侧线上方有浅色波状带纹多条,体之后半部条纹不明显。原产中国广东沿海,近年在泰国、新几内亚沿海均有发现。

经典做法 〉〉

黄姑鱼生性比较凶猛,野生的黄姑鱼虽然肉质较鲜,但口感有些干硬,通过养殖后大幅提高了其肉质的柔嫩度。养殖的黄姑鱼抗病性较强,生长速度也比较快,一般养殖两年体重就可超过350克。黄姑鱼刺少肉厚,清蒸红烧皆可。

①红烧黄姑鱼

1.把黄姑鱼清理干净,用酱油、料酒腌制10分钟;

2.在鱼肚里放一些葱花、姜;

3.在热油中放入葱姜蒜翻炒;

4.放入鱼两面煎炸,火不要太大,炸的时间也不要太久,两面发黄即可;

5.加入少许水、酱油、米酒等;

6.小火慢炖一下,收汁,即可出锅。

②清蒸黄姑鱼

1.鱼身切花开肉;

2.料酒均匀地淋上(一边一勺);

3.将切好的姜丝、蒜片散放在鱼身上,静置5分钟等水开;

4.待锅里水滚后,将鱼放入锅内蒸8分钟;

5.开盖将盘中的汁水用勺子浇在鱼身上,同时火不关,待1至2分钟后关火起锅。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yjxmw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