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孔子孟子荀子什么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对比

岳麓书社“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旨在为需要阅读古典名著的大众读者提供一个全本、全注、全译的普及版本。选目均为经、史、子、集四部之中最经典最基本的名著,邀请深耕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精心注释和翻译,对疑难生僻字词进行注音、解析,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排版采用原文与译文分栏对照的形式,注释紧接下方,方便读者对照阅读,无需翻页即可一览原文、译文和注释。

目前已推出的品种有《史记》《荀子》《经史百家简编》《大唐西域记》《诗经》《孔子家语》《古文观止》《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欢迎大家购买!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什么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对比

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对比_孔子孟子荀子什么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

荀子,本名荀卿,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汉时避汉宣帝刘询之讳,改称孙卿。关于荀子的生卒年,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根据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推测,荀子出生在公元前325年左右,至公元前235年左右去世,享年九十岁,这种可能性极大。荀子尝游学于齐之稷下学宫,至齐襄王时“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惜乎齐襄王不能用,且见逐。遂居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见废。于是,著书立说,遂有《荀子》一书32篇。两千多年以来,《荀子》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不断有学者阅读与研究。

荀子与孔子、孟子并称为先秦三大儒者,但我们一般把孔孟之道作为儒学的代称,而没有加上荀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孔孟之道代表了儒学的正宗,这个正宗就是由内圣以至于外王,但荀子则隆礼重法,对于内圣不甚措意,而特重外王。这样,使得荀子的社会理想乃至对于人之境界的开发都显著地异于孔孟。正因为荀子的思想不属于孔孟正宗,明代荀子的牌位被逐出文庙。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荀子,我们首先来了解荀子思想的基本特征。

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对比_孔子孟子荀子什么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荀子》,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荀子思想的基本特征

荀子的生命形态与孔子、孟子不同,后二者是圣者型的生命形态,而荀子是学者型的生命形态,这就决定荀子的思想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横向的、广度的。

横向的,是指荀子不能纵向地极于天,而只能平面地执着于经验世界,故宗教精神缺焉,荀子完全不能感受孔、孟所言之天;广度的,是指荀子之思想涉及世俗生活之方方面面。

《荀子》一书,远较《论语》与《孟子》繁复,此正见学人坐而论道,闲暇静观之兆也。《荀子》繁复,正见荀子的思想乃平面的见用不见体,《论语》《孟子》简要,正见孔子、孟子的思想乃立体的由体而达用。

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对比_孔子孟子荀子什么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

其二,经验的、观解的。

经验的,是指荀子的思想落在形下层面,超越的形上层面不能及。试看荀子对人性之体会:“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若我们环顾俗世,荀子所言确然不虚,然人性是否即可由此而论?

观解的,是指荀子要求,任何思想必须在经验世界找到原因,获得验证与解释。荀子曰:“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荀子·性恶》)一种理论必须在经验世界得到证实与检验才可能是真的,否则一定为假,荀子以此深辟孟子之性善论。

由经验的、观解的,进一步说明荀子的思想是常识的。一种理论自然要获得检验与证实,但是否一定能获得常识、经验的检验与证实,却未必,但荀子的认识常止于此。

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对比_孔子孟子荀子什么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

其三,论辩的、推证的。

论辩的,是指荀子的思想系统繁复而严密,追求学理上的无懈可击,乃至从别人的疏漏中证明自己的正确。孔子与荀子俱欲“正名”,孔子之正名,乃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是伦理的、实践的;然荀子之正名,乃循名以指实,所谓“名定而实辨”(《正名》),这是研究的、论辩的。

推证的,是指荀子希望通过推理证明来表明自己思想的正确性。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性恶》篇,其主旨思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文中反复出现,故其行文周纳绵延,不过只是为了推证“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个结论。

但因荀子又倾慕于孔子之道,有一定的政治热情与抱负,故他不屑于为了论辩而论辩,为了推证而推证,是以荀子极其反感且低看名家中的惠施与公孙龙,这样,也使得他的论辩与推证不及名家那样精审,常止于常识。

孔子孟子荀子什么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对比_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

以上三点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包含之关系,经验的、观解的,必然包含着横向的、广度的与论辩的、推证的。

比如荀子著名的性恶论,实际上是对经验世界的广度的观察之后,依据战国时代的乱象连连,从而推证构想出来的,即坏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坏的原因,于是,由世间的乱象而推出人性恶。实际上,纯粹依据横向的经验世界之观察而推出的这种人性论,是极其粗糙而不精审的,但荀子的经验性格使得他不愿意在此耗费精力,于是,他的论辩与推证乍一看似乎周至圆满,然通过仔细的考问,实则有诸多矛盾之处。

从《荀子》全书来看,荀子是一个冷静、密察的学者,他以智的冷光照彻儒家之道与孔子之学,虽然书中无处不体现其向往与倾慕之情,荀子善说理,会论辩,但对于说理、论辩本身又非常不屑,“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辩说譬谕、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荀子·非十二子》),并且呼吁止息奸说而归宗于仲尼,这些都表明他对孔子之道的向往,但他只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好的政治治理工具和社会维系之法,而不是一种安身立命之教,其隆礼重法正是这种特征之显现,因此,他完全不能理解思孟学派之精神,谓其“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实则思孟之学既不僻违,又不幽隐,复不闭约也,唯须打开生命圣证之光照耳,然荀子根本接不上这种精神。

我们读《论语》《孟子》无处不感受到一个圣者生命的跃动,但读《荀子》,似乎完全感受不到文字背后的生命存在,荀子与他所留下的文字似乎完全是分离的。荀子为后人传承了系统繁富的儒学,但没有弘扬安身立命之教。因为荀子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生命形态,与安身立命之教根本是有隔膜的。学者型的生命形态总是平面的、说理的,冷静、严密有余,而热情、证悟不足。罗素曾批评亚里士多德缺乏宗教的热情,与亚里士多德一样,荀子只是一个学究式的人物,且极具经验性格,没有超越的宗教精神。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什么关系_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对比

本文节选自岳麓书社“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荀子》前言,作者张晚林。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yjxmw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