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让非遗“活”起来

旅游“亮”起来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5月12日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

10条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

带大家体验非遗,感受传承

小编这就带大家一起

开启“见人见物见生活”

“可观、可学、可游”的

张家界非遗旅程吧!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神秘湘西·非遗探秘之旅

武陵源区《魅力湘西》

桑植马合口梭子丘风情老街

入选“神秘湘西·非遗探秘之旅”

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魅力湘西》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

魅力湘西大剧院成立于2000年,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核心景区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剧场座位数2800个, 每晚演出场场座无虚席,深受观众好评。

梭子丘

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

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村是湖南第一白族文化旅游小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素有“白族歌舞之乡”、“仗鼓舞之乡”的美誉,至今仍保留着跳仗鼓舞、唱傩愿戏、赶庙会等白族特色传统习俗,传承着九子鞭、霸王鞭、三道茶、舞龙、游神、地虎凳等民俗文化。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锦绣潇湘·非遗匠心之旅

永定区乖幺妹土家织锦生产基地

绣云土家族刺绣传习所

入选“锦绣潇湘·非遗匠心之旅”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

乖幺妹土家织锦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

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是张家界重要文旅产品、“张家界礼物”之一,曾远销近30个国家和地区。

绣云土家族刺绣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

绣云土家刺绣秉承传承土家族刺绣和民族服饰的宗旨,结合张家界旅游城市特色,着力开发打造符合现代审美及旅游市场需求的文化针织工艺产品。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伟人故里·非遗红色之旅

桑植空壳树乡桑植民歌

五道水芭茅溪红歌寨

龙潭坪红军村

入选“伟人故里·非遗红色之旅”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

空壳树乡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

空壳树乡位于桑植县东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红色优势、区位优势,根据全域旅游发展形势,很好地发挥“旅游+”功能,精准定位布局,努力打造出“红色教育基地、温泉疗养圣地、休闲农业、蜜源花海胜地”等旅游精品。

五道水芭茅溪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

芭茅溪乡位于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距离桑植县城75km,是通往湖北、四川等省的必经之路。芭茅溪是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地方,同时,也是红色旅游景之一。

龙潭坪红军村

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桑植县龙潭坪镇的红军村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个仅30户100多人的村庄,有30多人毅然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军,在湘鄂西革命史上曾经写下过光辉的一页。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

旅游是形,文化是根和魂

让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联壁合,熠熠生辉

张家界必然出彩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

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

小编带你一起来看

张家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深厚。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818项,有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等国家级项目4项,张家界高花灯、鬼谷神功等省级项目16项,永定元宵灯会、慈利汉戏等市级项目85项。另外, 慈利板板龙灯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

2006年,桑植民歌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张家界阳戏

俗称“杨花柳”,起源于明末清初,受巫风楚声熏软孕育,慢慢地在傩仪、傩祭、傩愿戏乃至民歌的演艺之中不断进化,脱颖而出,至清朝中叶臻于成熟,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成为本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

2006年,张家界阳戏被评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11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

白族杖鼓舞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产生大约在元朝初期,是一种民族特色舞蹈。桑植白族仗鼓舞套路多,有“硬翻身、兔儿望月、霸王撒鞭、狮子坐楼台”等“九九八十一套路”,灵巧多变。起舞时,人们手持仗鼓,以“倒丁字步”为步伐,三人一组,鼎足而立。

土家族撒叶儿嗬

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

土家族撒叶儿嗬,汉族称“跳丧”,又叫“打丧鼓”。是土家族民间悼念死者,为死者送行的一种隆重的送葬仪式。土家族撒叶儿嗬作为土家族的祭祀舞蹈,曲牌丰富,其唱腔古老,舞姿粗犷,是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慈利板板龙灯

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板板龙灯始于宋朝,流传于慈利县龙潭河镇一带,已传承一千多年。板板龙灯的龙头龙尾均用竹篾扎制而成,内装蜡烛底盘,外表用皮纸裱糊。龙身则由若干块木板连结,每块板长六尺九、宽五寸、厚两寸,上安装八方灯笼五盏,内燃蜡烛;板中下装手柄,两端凿有圆孔,相邻灯板由木楔插入圆孔连接,人少时可连数十节,人多时可连数百节。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张家界高花灯

发祥于永定区沅古坪镇及周边地区,也称高皇灯。表演队伍由十二至二十四人组成。高花灯的“灯”代表光明幸福,十二个灯表示十二个月,月月平安无事。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

张家界高花灯舞的花式有“太极图”、“双龙出洞”“二龙戏珠”、“荷花出水”、“烈马回头”、“半边月”、“九连环”、“踩棋盘”等几十种队形。它有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舞蹈代表,延继着中国舞蹈的血脉,被舞蹈界称为“中国舞蹈史上的活化石”。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

又叫“泼水龙灯”,唐朝时由移居本地的白族兴起。随着时光流转,逐步演变为土家族用于境内久晴不雨、旱魔肆虐时干旱求雨的一种特殊习俗。现流传下来《二龙抢宝》、《蛇蜕皮》、《乌龙绞柱》、《蛇沾洞》、《龙戏水》等50余种动作玩法。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张家界泼水龙习俗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张家界鬼谷神功

又名大庸硬气功,是集硬气功、武术、拳术于一体的综合武术形式,源远流长,精深博大。既可用于实战,又可用于健身,在中国武术界独树一帜。传说鬼谷子在天门山鬼谷洞隐修授徒,炼丹修行,苦研“掸术”、“武功”,悟得“鬼谷神功”。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

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张家界鬼谷神功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桥头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这一古老文化艺术是桥头乡丁家坡丁氏祖先历经七代传承所保留下来的一项独特剧种,它具有独特的舞台装饰和演唱形式,版本多样、唱腔优美的艺术风格。

张家界传统戏剧_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

201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杖头木偶戏(桥头)为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_张家界戏曲传统_张家界传统戏剧

招聘岗位

微张家界 招聘微信编辑

岗位职责:

1、完成资料查阅、采编、选题调研,稿件撰写、编辑、终审、修改和校对等工作;

2、提出组稿计划及约稿意向,建立作者群体和网络;

3、代表对外联系,加强宣传和交流;

4、收集并及时研究和处理作者、读者意见和反馈信息;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yjxmw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