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通过模型认识和解释世界,而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众所周知现实世界太过于复杂,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系统,一个好的模型必须要能够刻画出某一机制在现实世界的主要特征,否则通过模型得到的推论是不可信的。本质上模型就是经济学家构造的一个形式化体系,从经济学家认可的公理性假设出发,利用逻辑形式(一般是数理逻辑形式)推导获得结论,这个形式化的体系构造的世界可认为是真实世界的另一个平行世界,通过类比,可获得现实世界的一些机制。所以没有错误的模型,只有有用的模型和无用的模型。

一个好的模型应该是简洁却又抓住真实世界的主要特征,能预测人的行为,能够被经验(虽然很难真正经验一个理论或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一个可以给人启发的好模型。

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_生产曲线的含义_生产可能性曲线

经济学讲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配置资源就必须有权衡取舍,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现的就是一个经济体(当然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在既定条件下关于生产两类商品的权衡取舍,简单来看此模型可以用上图来表示,非常的简洁。但是还不够,任何一个经济学模型在解释现象或者给人启发的时候都得有前提假设,因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图所示:

生产可能性曲线_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_生产曲线的含义

由上图可以看到此模型有以下四个假设:首先只生产两种商品,当然这两种商品可以是具体的两种商品,比如计算机与面包,也可以指两类商品,如消费品与资本品;其次生产资源是固定的,生产资源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等等,这些总量在讨论模型时是固定不变的;再次生产资源得到全部利用,也就是所有的资源被有效利用,不存在剩余,比如工厂开工充足,劳动力无失业等;最后技术水平固定,即不存在技术进步。模型的基本假设限定了模型的使用范围。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获得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图形。假设一个社会叫“理想国”,这个社会在现有资源与技术水平情况下只生产面包和计算机两种产品。如下图所示:

生产可能性曲线_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_生产曲线的含义

其中A、B、C、D、E每个点都代表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某一特定的商品组合。可以看到,当全部资源都用来生产面包时最多可以生产14个单位,而全部资源用来生产计算机时最多可以用来生产8个单位,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理想国”社会想多生产一种商品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生产,这就是稀缺性的本质。通过将上述数据放到一个坐标系里面,可以得到如下图:

生产曲线的含义_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_生产可能性曲线

这就是完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图。横坐标代表计算机的生产数量,纵坐标代表面包的生产数量,连接点A、B、C、D、E使之变成平滑的曲线就可以获得整个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代表目前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的商品组合。很显然,这是一个极度简化的模型,真实世界不可能如此简单,但即便是如此简化的模型也可以为我们理解现实世界带来有益的启发。模型出来了,那怎么来使用它呢?在此我们用PPF模型来解释现实世界的一些特性或现象,比如效率、机会成本以及经济增长。

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_生产曲线的含义_生产可能性曲线

首先我们来考察效率。如下图所示:

生产可能性曲线_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_生产曲线的含义

如前所述,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都是在目前的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最大的产出组合,可以认为是生产有效率的点,而在边界以内的F点,产出组合没能达到最大,在F点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加计算机与面包的生产,所以F点被认为是生产无效的点。而在边界以外的G点是目前的技术水平与资源条件无法达到的商品组合。在经济学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做配置有效,配置有效和生产有效侧重点不同,生产有效侧重技术效率,配置有效侧重满足社会需求的效率,所以在边界上的任何一点都有可能成为配置有效的点,具体得看社会对两种商品的需求,比如如果社会刚好需要5单位面包与6单位计算机,那么D点就是社会最优配置点。一个生产高效的社会很少浪费社会资源,同时兼顾社会的需求,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有效配置资源的应有之义。

其次我们来考察机会成本。如下图所示:

生产曲线的含义_生产可能性曲线_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

图中可以看到以两台计算机为单位,随着额外增加两台计算机的生产,所要放弃的面包会越来越多,也就是随着某种商品的生产产量增加,其机会成本会越来越高(这解释了供给曲线为什么向上倾斜),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考虑分工和专业化。为什么机会成本会越来越高呢?一般认为这是资源用途不同的原因,现实情况下肯定有些资源适合生产面包有些资源适合生产计算机,刚开始生产计算机的时候肯定用适合生产计算机的资源生产,而适合生产计算机的资源一般不适合生产面包,所以生产单位计算机所放弃的面包很少,但是随着计算机产量增长,原本不那么适合生产计算机的资源也被用来生产计算机,但是这些资源更适合生产面包,所以这时额外生产一单位的计算机需要放弃的面包就更多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战时黄油与大炮的生产取舍。故也可以将上述现象称之为机会成本递增原理。

最后我们来考察经济增长。如下图所示:

生产可能性曲线_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_生产曲线的含义

当我们放松边界模型的基本假设时,如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等,这时候整个模型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整体外移,此现象我们称之为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经济增长意味着一个社会的产出水平上升,居民的收入水平上升,居民能消费的产品和劳务总量上升,国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用此模型可以来简单的分析我国经济增长。

生产曲线的含义_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_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_生产曲线的含义_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

结合以上两图可以发现,我国出现大幅度经济增长是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在这里将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的横纵坐标分别换成资本品与消费品,图中的PPF1代表国共内战后经济百废待兴,国家生产体系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生产能力很低。而PPF1到PPF2,也就是建国到改革开放,我国走苏式计划经济道路,经济增长乏善可陈,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引入市场、引入外资,建立经济特区,大力发展私有经济,资本积累呈指数形式增长,同时通过引入外来技术以及自我研发能力的提升,技术水平也不断上升,不管是资本品还是消费品的生产都获得了极大程度的提高。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终于摆脱了过去的短缺经济,迎来的是物质极大丰裕的社会。当然这个过程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发展初期我们更注重资本的积累,将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所以在模型里面体现的是横轴资本品的快速增加,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纵轴的消费品也随着极大的丰裕。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此模型来解释个人的选择。如下图所示:

生产曲线内的任何一点_生产曲线的含义_生产可能性曲线

一个人一生之中有多种能力需要培养,但是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我们的资源(时间、金钱、关系等)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多种能力之间进行分配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不同的能力对个人未来发展作用不一样,不同阶段对能力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也不断增加,各方面能力也随之增长。

当我们在探讨简单的对外贸易时,用到的也是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经济学模型本质是对现实的简化和抽象,经济学家创造了一个有异于现实世界的理想世界,但这样简化的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现实世界却是一种强大的工具。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yjxmw518